【SideNotes】Cinema
🎥

【SideNotes】Cinema

Files
DDL
Status
Process
Tags
mov
Last
Last updated November 14, 2023

03. 气球 · 万玛才旦

这个镜头语言与构图好有力量,喜欢天空草原与气球的色彩饱和度,梦境与现实的变换,羊群奔跑的生命力,宗教信仰、科学、女性主义与虚无之间的碰撞。开头和结尾真妙,俩小孩在草原上追逐气球的场景,让我想起史铁生《我与地坛》里很喜欢的一段“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,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。但是太阳,他每时每刻都是旭日。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救尽苍凉残照之际,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。那一天,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,扶着我的拐杖。有一天,在某一处山洼里,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,抱着他的玩具。当然, 那不是我。但是,那不是我吗?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。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,大可忽略不计。”想起的这段好像又把影片“轮回”、“虚空”这些话题连在一块了,回味。

02. 十三邀 Ⅴ · 吴国盛

科学史等于原子论。肉身所接触的世界是虚幻的,物丧失物性,消解成全同粒子,引发事实和价值的二分,再也不能从世界观中推出价值观。我们徒然面对一个庞大的宇宙,而从中无法获得任何慰藉。现代人的焦虑是一种深刻的焦虑:世界本身是没有意义的,只有创造能维系持续的生存。 人类对技术有一种成见,认为技术是无辜的,中性的工具。但你一旦开始使用技术,所产生的逻辑是无法抗拒的,现代技术基于现代科学的原子化、倾向于割裂,背后的逻辑是分散、去中心化。彻底切割后又有了粘合的问题:碎片化、信息茧房,创造共识反而又变成如今最艰巨的任务。 人的存在作为一个谜,不可解释性是有正面意义的,呵护这个哲学意义上先天的盲点,是人类回到诗意世界唯一的希望。

01. 十三邀 Ⅴ · 陈传兴

看似跳跃的主题,实际上是讲同一件事。一开始听他俩聊天觉得故弄玄虚,知识分子遥远的经验对我来说是陌生多余的。直到陈老讲到diaspora,离散和错位的经验对于人一生是非常重要的。乱离放逐似乎是文学创作中关键的环节(曹植、杜甫、Ulysses),地理上的时空错乱引向迷离失落,每一次寻找不存在的定位都陷入更深的失落。我突然一下明白他们在说什么,因为这感觉我再熟悉不过。我在生活中维持一种“明知道会烫手还是忍不住接近火焰”的tension,不断确认强化自身的敏感性。我必须越界,我也只能越界,即使这意味着不断地解体,也没法停留在同一个表面——这似乎是生命对我的命题。我非常熟悉陈老所说的“精神剖析”,每天拿手术刀把自己划开,不断把自己拆开打散,再重新缝回来,这很痛苦,导致我曾经像许一样纠结于“应不应该、值不值得“,但我最近几年接受了自己注定会无休地追寻这种痛苦的事实。他最后说“文化的消失是必要的”,我觉得这与个体是同一件事,“我”的消失是必要的。 语言的局限是我们的世界的局限,因为人类的认知与再学习首先来自于描述。不同文化语言中的时态分类构成了我们对时间的认识,英文法语中把时间分为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、完成与未完成(未开始与未结束),这是线性的,是对现实准确具体的描述。对比起来中文里时间的概念似乎比较模糊,时间在句法里并不是必须的概念,是对现实观察的辅助。但对感官来说,时间必须是线性的吗?引入之前聊到的“错位”,跳出观测到的时间框架,重组线性的时间,可以扩展肉体有限的体验。 并不是我们回到过去找记忆,而是刚好相反,记忆在未来。 寻找那束光不正是您一生的主题吗?